聚焦文代会、作代会|十一次文代会、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代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2-15

12月14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体代表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当天下午,各代表团分组会议现场掀起了学习讨论讲话的热潮。


聚焦文代会、作代会|十一次文代会、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代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图1)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


图片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


在安徽文代会、作代会代表团分组讨论中,陈韶光、查结联、何颖、陈先发、韩再芬、许春樵、许国、季宇等代表踊跃发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图片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分组讨论

图片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分组讨论







图片

发言摘要





图片

陈韶光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领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到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的深厚人民情怀和伟大人格力量。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精邃、内容丰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充满了创作真谛、思想哲理和艺术光芒,令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十次文代会以来,安徽文艺工作守正创新,策划推出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组织了送“文化年货”、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影响广泛的品牌活动,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上实现新作为、展示新形象。


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这里既是干事创业的热土,也为文艺创造提供广阔舞台,我们将和全省文艺工作者一道,对标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我们将继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安徽丰厚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记录好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励新时代的江淮儿女勇毅前行。我们将继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的创作视角,讴歌人民的伟大创造,尊重人民的评判意见,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使文艺创作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将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力作,将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围绕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安徽实际,推出一批具有历史高度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全面展现安徽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不断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





图片

查结联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团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国大党领袖愽大精深的政治格局,真诚炽烈的文艺情怀,朴素平易的人格风范,深受教育,倍感鼓舞,更加增强了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过去的五年,安徽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立心铸魂,推出了《觉醒年代》等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今后五年,安徽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身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的安徽作家是幸运的,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以更多的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动力,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高质量完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任务,谱写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壮丽而多姿的华章,让徽风皖韵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图片

何颖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团长,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身逢盛世,亲临盛会,终身难忘。特别是上午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近距离领略领袖的风范、伟人的魅力,感受思想的光芒、真理的伟力,心情无比激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升华,听了以后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坚定了信心、强化了责任,明晰了思路、把握了重点,使我们行有方向、干有指引,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们又站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一个新的起点。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作为一名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文艺界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全面动起来、立即干起来,努力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文艺界见行动、勇争先。


下一步,我将和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在学深悟透上用力、在宣传宣讲上用力、在落细落实上用力。要坚持团结引领,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强化文联组织的政治功能政治属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高扬人民性”,不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增进为民情怀,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组织化创作,不断突破创新,出精品、立精神,抓好“培根铸魂”这篇大文章,抓好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创作。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抓好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既要树高标杆,更要脚踏实地,促进安徽文艺事业由“高原”向“高峰”迈进。要坚持联络服务,与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艺两新”和青年文艺工作者交心交友、联系沟通,发挥好文联的组织优势,建好“文艺工作者之家”和“网上文艺之家”。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跟进推动思想自觉,以思想自觉推动行动自觉。我本人也将扛好主责、抓好主业,当好示范、带好队伍,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绽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加快推动安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

陈先发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副团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书记处书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纵深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宏阔视野,擘划了中国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之路,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作家和艺术家,我们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厚植人民情怀,把艺术创作向着波澜壮阔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敞开,向着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敞开,将艺术之“小我”不断融入人民之“大我”,深入挖掘无限丰厚的时代资源,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以一颗精益求精之心,克服浮躁心态,不断在艺术上追求自我突破,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深而有效地融入个人创作实践,力争不断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安徽文艺界将更多地聚焦安徽的发展实践,深拓安徽厚重的人文资源,放大个性化视角,聚焦精品生产,以文学、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彰显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另外,讲话中细节发人深省。提到了一个词“文化辨识度”,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积淀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提出的一个理念。第二,要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第三,批评的几种现象,是为自我写作的表现。第四,持续守正创新。《觉醒年代》是影视作品在文学作品之前,是个现象级的融合作品。





图片

韩再芬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成员,中国剧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




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条要求里的第二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导向”。安徽省是文化艺术大省,更应该在“文艺以民为本”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是从事戏剧事业的,是一线演员和艺术管理者。去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一年,我院创作的扶贫大戏《鸭儿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让我体会到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心中要装着人民,不断地扪心自问:是否反应了群众的冷暖,观众是否喜闻乐见……作品才会广受欢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了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作了《不朽的骄杨》。这两部大戏演出后,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不朽的骄杨》是我第一次担任导演的作品,着重写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深爱和对革命的坚守,将毛泽东升华为革命的化身——编剧让人物复活,导演让人物鲜活,演员把角色演活,讲人情、顺人性、用文化。推出5个多月,先后在安庆、合肥、北京演出近30场,反响热烈。


在新时代里,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装着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真正做到:心中有人民、苦练基本功、寻找真典型、编排好剧目。只有这样,文艺事业才能达到新高度,创造新的辉煌!





图片

许春樵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成员,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十次文代会作代会的重要讲话,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战略层面指出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直至部署了具体实施方案。


两大战略目标下的文艺工作的最根本是使命是文艺深入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讴歌人民,将文艺作品定位于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一根本立场,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动力、实力、创造力。


为人民创作就是文艺工作的“国之大者”,文艺作品最终跟社会进步、时代文明、社会发展全方位对接。这是文艺创作价值所在,也是文艺创作中的思想根基,和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


“文为时而作,文为世而作”,是文艺工作的艺术站位,也是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


在“人民立场、时代精神”这一战略导向下的文艺工作,打造时代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就是文艺工作积极实践、努力奋斗的最大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即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正确的政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观,创新则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勇于探索”,在深刻诠释和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拓展风格流派,创作出形式多样的艺术精品。创新的灵魂是在于艺术品质的全面提升。


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作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完整呈现上,总书记报告中对文艺创作的对象、内容和风貌上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中国作家为中国写作,写中国形象。这是总书记对当下和今后文艺创作的资源规划、题材方案。


文艺工作者不仅文艺生产者,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总书记提出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社会效果统一起来。”“立德树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工作者“立德修身”是总书记报告的针对现实单独提出的最新立论和全新的判断,因而也具有崭新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对文艺创作面临“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新的文化业态,明确提出拓展了文艺空间后,必须明白“一切的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新技术、新手段,是为激发创意灵感、表达思想情感、丰富文化内涵,创造全新境界服务的,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民立场”和“时代精神”上。这是面对新形势提出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立场鲜明、方向明确、规划准确、措施得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的文艺创作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力量并文化自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图片

许国

全国十一次文代会安徽代表团成员,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五年来全国文艺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高度评价了文艺对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殷殷重托,情真意切。


我本人是第二次作为安徽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变得是总书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艺工作的不同要求,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在不断的升华,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变的是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关心和期盼。我能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文艺情怀,更加真切深刻感受到五年来全国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讲话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我个人将认真学习领会,迅速消化吸收,进一步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往心里去、往深里走、往实处落,并在接下来工作中聚焦三个方面做好贯彻落实。


一是聚焦讲话精神,提升学习成效。我们将深入学习和研讨总书记对摄影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细化分解、抓好落实,以实际行动做好安徽摄影人的时代文章。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提升服务温度。我们将进一步将摄影工作熔铸于国家发展的火热实践,围绕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绿色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富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作品,努力实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目标。


三是聚焦创新创造,提升作品价值。我们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努力创作更多与人民零距离、与时代贴近距离的优秀作品。立足新时代提供的精神源泉和创作土壤,坚持“身入”“心入”“情入”,用镜头聚焦变革的时代、火热的生活、质朴的人民,真实地反映大众情感,记录展现社会风貌,以影像见证党的伟业、国家的成就、民族的复兴、英雄的壮举,始终做到与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摄影作品与人心的共鸣共情以高质量的影像创作,传播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安徽形象。





图片

季宇

全国十次作代会安徽代表团成员,省文联原主席、省作协原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开启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伟大的时代在呼唤我们,如何用手中的笔更好地反映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扎根生活,脚踏实地,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与祖国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心同德,潜心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苦、寂寞,甚至清贫的工作,尤其是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但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使命初心,坚持理想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力戒浮躁,甘于寂寞,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馈时代,回馈社会。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来源:安徽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