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向未来”——安徽省百名书家书写红色家书红色诗词作品展 | 作品欣赏(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0-21

图片



由中国书协、安徽省文联、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主办,安徽省书协承办的“初心如磐向未来”——安徽省百名书家书写红色家书红色诗词作品展已于8月1日——8月8日在亚明艺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系列展事之一,共展出书法作品120件,其中红色家书44件,红色诗词76件。现分批推出展览作品,供大家赏析。



图片


作品欣赏(四)



 红色诗词  


张爱萍诗词两首

张爱萍1910 - 2003),四川达县人。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现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2003 年 7 月在北京病逝。


图片


【题解】诗的开头简单交代了背景:日本侵略者侵占豫东地区,国民党守军望风而逃。新四军游击支队高举抗日的旗帜,深入敌后,建立洪泽湖根据地。接着,用三个部分纪实叙事。第一部分, 写他和战友刘玉柱不畏艰险,便装深入虎穴,越过日伪重重封锁,探据点摸敌情。看到日寇猖獗、汉奸奴颜婢膝、百姓水深火热,心焦如焚。恨不能插上翅膀飞至路东。后在路工掩护下顺利穿越津浦线。第二部分,写他们在艰难困苦情况下日夜兼程,赶赴洪泽西。途中巧遇地下党,并在“抗日饭店”畅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大计。国统区人民深受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战、暗通日伪之苦。听说新四军来了,人们欢欣鼓舞,决心在共产党领导下,与新四军八路军结为抗战亲兄弟,在敌后摆起战场, 收复失地。第三部分,写我人民军队依靠人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与汉奸卖国贼、敌伪军展开生死较量,并表明了持久抗战、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开辟敌后洪泽湖根据地

(1939 年 6 月)


敌寇占豫东,官兵逃无踪。

新四军支队,抗日烽火红。

开辟洪泽根据地,深入敌后到路东。


草笠蓝布衫,换装入敌丛。

二人作先锋,不畏关山重。

临涣探据点,饭铺窥敌踪。

汉奸奴颜色,鬼子任行凶。

百姓遭蹂躏,满腔怒火冲。

恨不生双翅,疾飞到路东。

夜过津浦线,鬼子铁路封。

支援我抗日,掩护有路工。

群众齐奋起,陷敌沧海中。


昼夜兼程急,路遥不稍息。

通过敌伪区,青纱帐里栖。

穿插灵睢泗,赶到洪泽西。

喜逢地下党,分散打游击。

湖畔青阳镇,群英巧会集。

“抗日饭店”内,舒怀议兵机。

江淮苏皖边,方圆数百里。

麦菽鱼米乡,河湖起伏地。

树多村镇稠,敌伪据点稀。

蒋家顽固派,打起抗战旗。

暗里通日伪,人民难生息。

水深火热中,大旱望云霓。

闻我新四军,人人心欢喜。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兄弟。

敌后摆战场,抗日复失地。


人民有军队,杀敌得主力。

军队靠人民,抗日筑铁壁。

卫国保家乡,百姓揭竿起 。

有钱皆出钱,有力尽出力。

村村建民兵,减租又减息。

工农青妇童,人民结团体。

各界人代会,民主新政体。

努力增生产,自力保供给。

歼灭敌伪军,枪弹有接济。

铲除卖国贼,肃清敌奸细。

收复旧河山,建立根据地。

坚持持久战,抗日抗到底。





书 | 写 | 作 | 者

葛良胜


图片










图片


【题解】诗歌写于渡江战役第二天。诗的大意是:大江南北风云激荡,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就像当年魏国军队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横扫吴国一样,我百万大军也是势压国民党军队,直取南京。放眼浩荡江面,我军万帆竞渡,樯橹连云,简直要把被国民党形容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横腰截断,我军招展的红旗,也将插上金陵这座六朝古都、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的大城。但是,解放南京,只是我们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一步。我军还要乘势解放东南沿海地区,还要解放西南各省,还要解放直到海南岛的广大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地上的反动统治。诗人由衷地展望:到那时,乾坤翻转,全国解放,五万万劳苦大众将成为国家的新主人。





雄师渡长江


大江南北风云逐,雄师百万气吞吴。

樯橹断流天堑塞,红旗蔽日金陵覆。

挥戈东进临沧海,席卷南国下巴蜀。

地覆天翻乾坤转,神州五亿作新主。





书 | 写 | 作 | 者

童树根


图片










江上青诗词两首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 生于江苏扬州,祖籍安徽。1927 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 年,因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两次被捕入狱,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冬出狱后,创办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1937 年 8 月,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 辗转 4 省 17 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 年 7  29 日,江上青遭到地主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 岁。2009 年,入选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图片


【题解】江上青的这首《寄兰》,是在他与妻子离别后至牺牲前的 1938 年至 1939 年间创的作。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语言简练,情深意长,:“何事萦怀芷,江南梦醉清。”是什么让我一直牵挂着你,梦里醉里的江南还是那么清晰。这里的“江南”代表扬州,芷, 兰草名,喻王者兰;清,与青同音,指自己,诗人巧妙地将妻子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分别嵌入首联两句的最后一字。“柳风传别绪,梅雨诉离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人借柳风和梅雨表达与妻女分开后的别绪和离情,也点明了写作此诗的时间,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梅雨季节。“日在云边醉,月从海上明。”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日出”和“月升”概括了时光的流逝,进一步说明思念的持续和悠长。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蝉声寥落后,携女踏归程。”也许等到入秋后的某一天, 这嘶鸣的蝉声归于寂寥,我们才能全家团聚,共享天伦……






寄 兰


何事萦怀芷,江南梦醉清。

柳风传别绪,梅雨诉离情。

日在云边醉,月从海上明。

蝉声寥落后,携女踏归程。





书 | 写 | 作 | 者

邵 鑫


图片










图片


【题解】此诗是 1939 年江上青在皖东北牺牲前夕写给七弟江树峰的。诗中,江上青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对七弟的无限思念,令人感动。


首联从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入笔。江上青生活在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中,与七弟感情甚好。当他远在异乡,回忆与兄弟共同生活、成长的岁月,手足情深,患难相扶,充满温馨亲情, 光阴美好却又匆匆如白驹过隙。颔联上句真切地反映了江上青投身抗日救亡无怨无悔的豪情壮志,下句展现了革命者思念亲人的铁骨柔情。颈链表明江上青在思念亲人的同时,故乡的山水也时刻萦绕心间,但美丽的故乡牵绊不了革命者前行的步伐。尾联两句,诗人感念同胞兄弟各奔东西,远隔千山万水, 只能通过书信互问安好,深切表达了他对于兄弟亲情的深深眷恋,凝聚了他对故里亲人的浓厚乡情,更展现了他投身革命、抗日救国义无反顾的雄心壮志。





寄七弟江树峰


过隙光阴逝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书 | 写 | 作 | 者

李 明


图片










李一氓诗词一首

李一氓(1903-1990),四川彭县人。1925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 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任参谋团秘书长。起义失败后,在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和保卫工作。1932 年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后以毛泽东私人代表身份回四川进行统战工作。抗战爆发后,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和中共东南分局秘书长,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历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兼淮海行署主任,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苏北行政区临时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中共华中分局宣传部长、苏皖边区政府主席, 大连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1990 年 12 月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


【题解】诗歌创作于 1942 年。当时,华中敌后抗日战场正处在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时距七七事变 5 周年。“触目四郊多故垒, 半年游击出张圩”, 作者触目四望,多是古战场遗址,半年多来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来到皖东北张家圩。作者触景生情, 回顾敌后游击斗争的经历,无限感慨。“琴书冷落诗人老,慷慨平生付马蹄”,在国破家亡的年月,无法享受琴棋书画的日子, 只能投笔从戎,决战沙场。“七月战云仍黯黯,六塘堤柳自青青”,尽管七七事变以来的全国抗战仍处于艰难的时期,我抗日根据地却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此联既描写出所处时节、身边景物的特点,又隐喻了当前艰苦严峻的战局和诗人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新亭风景无须泣,泗上蜂屯子弟兵”,面对大好河山,我们无须像晋室南渡时士大夫那样伤感,因为皖北正集聚着英勇抗战的人民子弟兵。作者饱含深情,巧妙地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用“无须泣”的直白否定,一扫消极颓废的情绪,抒写出新四军于风起云涌的救亡时局下决心克复神州的壮志豪情。“北渡三年多战迹,南征残腊有冤魂”,回顾新四军新四军南征北战的历史,有辉煌的战斗业绩, 也有皖南事变屈死的冤魂。皖南事变后,李一氓历经艰难,辗转来到苏北,继续投身抗战。回顾历史,心中百般滋味浓缩于诗行。“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淹新四军”,即:华中敌后军民在新四军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历史将永远铭记新四军的光辉业绩。






七七感怀


触目四郊多故垒,半年游击出张圩。

琴书冷落诗人老,慷慨平生付马蹄。

七月战云仍黯黯,六塘堤柳自青青。

新亭风景无须泣,泗上蜂屯子弟兵。

北渡三年多战迹,南征残腊有冤魂。

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湮新四军。





书 | 写 | 作 | 者

韦斯琴


图片










张智锦诗词三首

张智锦1918—1942), 安徽和县香泉人。自幼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供其读书。1929 年入私塾,后因病致残辍学,但他通过自学,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读书人。1939 年 3 月,新四军东进抗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以教书为职业,先后发展浦玉民、偰怀镭、王苏民等新党员,组成了抗日时期江和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1940 年 1 月,中共香泉区委员会成立,他参加区委领导工作。5  月,皖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他参与组建了赤镇、香泉两个区委,并担任中共香泉区委书记。1941 年 10 月, 江和全工委机关迁到滁县花山,他参加工委工作,随后任组织部长。1942 年秋,到花山县委机关工作。后在收编顽军过程中,由于叛徒告密,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于 11 月 14 日下午被日军杀害于和县香泉镇的晓山脚下,时年仅 24 岁。



图片



【题解】诗的大意是 : 看到祖国山河破碎,爱国的热血涌上胸头。国难当头,立志投笔从戎,但身体残疾,行动不够自由。虽然日寇侵略的烽火越烧越旺,但是志士仁人抗日救国的意志何曾休止?只有把战火打到日本老家,彻底消灭日寇,才能解除我心中的忧愁!







山河已破碎


山河已破碎,热血涌胸头。

国难怀投笔,躯残不自由。

寇烽真正炽,壮志何曾休。

饮马三岛地,方除腹内愁!





书 | 写 | 作 | 者

吴礼奇


图片









图片


【题解】诗的大意是 : 时光荏苒,似水般流逝,枫叶红了,白露生了,秋天又来临。仕途满是荆棘,抬眼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英雄豪杰满腔愁怨。秋天的细雨敲打着窗子,萧瑟秋风吹拂着脸面,我们不能困守斗室寒窗,寂寞无为。是男儿就应该痛心国难,忧国伤时,立志报国, 不消灭日本侵略者誓不罢休。






赠偰怀镭


荏苒光阴似水流,枫红露白又临秋;

举眉荆棘英雄恨,触目疮痍志士愁。

细雨打窗苦寂寞,微风拂面意飕飗;

男儿漫洒新亭泪,不斩楼兰誓不休。





书 | 写 | 作 | 者

梁启忠


图片









图片

【题解】诗的大意是 : 一泓春水静静地流淌,难以见到一缕春风掀起涟漪;我辈生在翻天覆地的年代,为了党的事业,披荆斩棘前往皖东抗日根据地;如能展翅高飞,冲向千里之外,献身革命事业,就不辜负埋头苦读的十年光阴。幸喜重逢的时候大家都还健康地活着,酒樽之前可以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诉说革命的情缘。






无 题


一泓春水静无烟,难得东风肯见怜,

揭地掀天生我辈,斩荆披棘到中原。

若能奋翮冲千里,不负埋头已十年。

且喜重逢俱爽健,樽前酬唱话因缘。





书 | 写 | 作 | 者

何 昊


图片









刘一鸿诗词两首


刘一鸿(1906—1943),原名刘传儒, 安徽马鞍山人。1920 年入上海徐汇公学读书。1926 年考入安徽邮政总局任检信生。1934 年调任当涂县采石邮政局局长。抗战全面爆发后,毅然辞去公职,变卖家产,组织抗日自卫队,任队长。1938 年 11 月,率部加入新四军。1939 年初,率部到宣城狸头桥接受整训,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任营长。同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 11 月, 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参谋长。1942 年 8 月,任四十六团副团长。1943 年 5 月,四十六团在溧水新桥地区马家村休整。21 日,在试炮中不幸炸断左腿,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 37 岁。



图片

【题解】这首诗写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诗的大意是 : 日本侵略者紧逼国境,夜色沉沉,东北的关隘和山川有雾霭阻隔。东北三省的大军有几十万,为什么不战而撤出沈阳城?下令撤退的统治者像猪狗一样没有人性,只知道祸国殃民取媚于敌人。举国上下,忠良之士都纷纷伤心地擦拭着眼泪,拯救国家的危亡还要靠普通百姓。诗中显示出兄弟二人渴望报国杀敌的胸怀和志向。






无 题


倭虏压境夜沉沉,东北关山隔暮云。

三省大军几十万,为何撤出沈阳城?

独夫民贼皆豚犬,祸国殃民媚于人。

举国忠良皆拭泪,救亡济溺赖人民。






书 | 写 | 作 | 者

张 勇


图片









图片


【题解】 这是刘一鸿写给弟弟刘铭五的一首反映战斗生活的诗歌。诗的大意是: 在五湖边转战四年多,抗战的烽火遍及各地, 今时不同于往年。祖国山河破碎,我的一颗报国红心也跟着碎了,我愿意用我的满腔热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


全诗洋溢着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一句回顾了自己四年来在五湖边战斗的经历,第二句说明抗战以后时局的变化, 第三句表达了看到祖国山河破碎后的心情,最后一句化用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抒发了愿意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牺牲生命的强烈愿望。的确,从 1937 年到 1943 年短短 6 年间,刘一鸿从一个国民党地方政府的邮政局局长,转变成为新四军的团级指挥员、共产党员,为抗日事业英勇奋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无 题


四年转战五湖边,烽火连天异昔年。

山河破碎丹心碎,我将热血荐轩辕。





书 | 写 | 作 | 者

范士华

图片









曹化东诗词一首

曹化东1908-1946)安徽泗县人。1926 年考入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返回泗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1928 2 月任中共邓营支部书记。1930 年 7 月参加泗县石梁河农民暴动。1946 年 国民党大举进攻淮北解放区,曹化东在泗县坚持游击战。10 月,在泗县魏营区与敌遭遇,突围时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五河县政府把县城顺和街命名为“化东街”,以示纪念。


【题解】这首诗是作者于 1930 年石梁河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身处困境时创作的。诗的大意是 : 勇敢的人不会因失败而感到悲伤,面临窘迫和困境更不会悲哀;饥寒交迫的生活锤炼我们的意志,风霜雪雨成就我们的才能;雷声轰鸣,意味着春天即将来到,工农群众必将登上历史舞台;用鲜血染红革命的旗帜, 建立全新的苏维埃政权。全诗突出作者当时面临的艰苦环境,表达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把此诗赠给王亚箴,以互相鼓励。






赠乃铭


勇者不自悲,窘困且莫哀。

饥寒冶韧性,风霜成高才。

雷鸣春将至,工农必登台。

赤血染大旗,建立苏维埃。





书 | 写 | 作 | 者

李国生


图片










吕惠生诗词一首

吕惠生(1901—1945),安徽无为人。1921 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七七事变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粮弹两缺之际,四处奔走,筹划募捐,不遗余力,为江北游击纵队的组建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1941 年 5 月 1 日,皖中地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无为县抗日民主政权,任县长。1942 年 7 月,任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 年 9 月,新四军七师和皖江行政公署奉命北撤,在北撤途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11 月 13 日被杀害于南京郊外的六浪桥边。


【题解】作者开篇明志,大意是,为了拯救祖国破碎的山河,宁愿流干自己一腔热血。1936 年,面对国事日非、民族危亡,吕惠生愤然退出国民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接下来两联,作者将自己投身革命、敌后抗战的经历,浓缩于诗句中。大意是,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8 年抗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矢志不渝。的确,吕惠生一直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支持新四军抗战,坚决维护进步和团结,反对倒退和分裂。由于吕惠生一贯的进步立场,特别是参加革命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1942年底, 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末尾直抒胸臆,意思是,欣喜革命即将成功,誓为胜利舍去性命,也别无他求!对于为革命牺牲,吕惠生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他曾对人说过:“人当争取最后人格。洪承畴降清只是一念之差,我若陷于不幸,决不做洪承畴。”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

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

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

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书 | 写 | 作 | 者

汪国金


图片









张叔友诗词一首


张叔友 (1919-1946), 福建福州市人。全面抗战爆发后,正读初中的张叔友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华北宣传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8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10 月,中共蚌埠工委成立, 成为工委 3 名委员之一,并兼任敌工科副科长。抗战胜利后不久,化装成商人再次来到蚌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火车站附近被敌人逮捕牺牲时年仅 27 岁。


【题解】抗战胜利后,由于奸人告密,张叔友在蚌埠被敌人逮捕, 囚禁于警察局国庆街看守所。在狱中,具有文学素养和艺术天赋的张叔友怀着对革命理想的憧憬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写了这首《十六字令》。虽然从表面上看第一个字就是“愁”字,但他并没有借此抒发个人的苦闷和愁绪,更没有流露一丝一毫的消极和悲观。虽然身陷囹圄,随时都会被凶恶的敌人杀害,但是一个“静”字,充分展示了他的意志坚定和镇静从容。他的“静锁铁窗作楚囚”句, 与著名革命烈士恽代英《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所表达的都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高尚的情操和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后两句点题,表明革命者尽管失去自由,但其浩然正气和革命精神将与天地共存!






十六字令


愁,静锁铁窗作楚囚。浩然气,天地共悠悠!






书 | 写 | 作 | 者

沈华峰


图片










张漫萍诗词一首


张漫萍1910—1947),原名复礼, 化名王若愚、张友文、钟庆田,河南荥阳人。1926 年夏至 1932 年春,在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开始参加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于 1928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 8 月,在北平西单散发传单时被捕,被囚于草岚子监狱。经过狱中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当年冬,他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后成为狱中党支部干事会成员。1936 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受命回家乡河南,先后任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和开封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西华中心县委书记等职,进行地方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漫萍随新四军游击支队由河南转战安徽,驰骋淮北抗日疆场,参与了淮北抗日 根据地的创建。1947年夏,在蚌埠巡视工作期间被捕,于固镇湖沟壮烈牺牲,时年 37 岁。


【题解】这是一首题写在河南省立洛阳第四师范学校学生宿舍墙壁的一首题壁诗。大意是:真正的革命者要有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远大志向,因为献身革命是人类正义的事业。做侠客的都有一颗主持正义抱打不平的胸怀,真正的七尺男儿就要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诗言志,字里行间透视出作者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彻底奉献精神。







题 壁


大丈夫马革裹尸,行仁事人间时雨。

义侠心抱打不平,好男儿忠贞国事。






书 | 写 | 作 | 者

苏海东


图片









于敬山诗词两首


于敬山1919—1996),安徽濉溪人。1937 年参加抗日游击武装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指导员、教导员、股长和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了丁集、金塘、三岔口、郯城马头、临沂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 参加了四平、“三下江南”、辽沈、平津、宜沙、衡宝和广西战役等,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率部赴朝参战, 任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政委,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1954 年后历任三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央军委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64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 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 年 10 月在北京病逝。



图片


【题解】于敬山自幼聪颖,1926 年读私塾,1932 年转入乡办小学, 1936 年考入宿县县立中学读书。1937 年,经赵汇川介绍,参加了“宿县战时后方服务团抗战救亡社”,同年加入赵汇川部 , 走上戎马一生的革命道路。这首《从军别》就写于此时。


全诗语言简朴,但字字饱含了作者爱国家、孝父母、重乡情的赤子之情。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敷陈其事,平铺直言,清水芙蓉,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仿佛一出小话剧、一本连环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淳朴的拥军爱民乡情图, 也揭示了抗战胜利的根本渊源。艺术上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颇得杜甫吏别之遗风。






从军别


七月暑正浓,日夜炮声隆。

倭寇侵国土,百姓水火中。

蒋军不战退,众望陕甘宁。

连日忧思深,矢志去从军。

晚间禀高堂,婉言慰双亲。

母闻面颜沉,无语泪纷纷。

吾父胸襟阔,道言知儿心。

国亡家何在,忠孝难两存。

唯汝无兄弟,同族少近亲。

汝母身多病,父年迈五旬。

儿切只顾去,勿以家事为。

夜半久无寐,犹闻语唏嘘。

早起晨炊毕,乡亲已盈门。

慈母强作笑,双颊挂泪痕。

劝亲多保重,遇事依乡邻。

出门齐相送,缓缓同离村。

回首敬父老,敌后忍艰辛。

中国共产党,抗战为人民。

坚持持久战,驱敌出国门。

军民同患难,团结相依存。

忍痛别父母,拱手谢乡亲。

急行三里许,犹见村头人。

再望老椿树,不觉泪沾巾。





书 | 写 | 作 | 者

叶 武


图片









图片


【题解】1945 年 9 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全国人民处于欢庆胜利、憧憬建立新的民主政权的喜悦之中。但是蒋介石表面主张国共举行和平谈判,暗地却积极组织军事力量接收日军投降,抢占大城市和战略要地,为下一步内战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罗荣桓率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军东北。9 月上旬至 10 月下旬,山东军区主力 6 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由陆海两路挺进东北。于敬山所在的部队从山东半岛乘船跨海直奔东北,这首《渡海》诗就写于此时。


首联点出了部队出征的时间是金秋十月天冷霜重的夜晚, 地点事件是跨海出征,人物是在齐鲁大地抗战八年的人民子弟兵。奇兵,特指我军是一支能征善战、出奇制胜的部队。这里, 写出了我军的气势和广大将士坚决服从党的号召,星夜出征的急切心情。


颈联由景入情,往前看,隔着茫茫大海的东北三省,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起到 1945 年,整整 14 年忍受日军铁蹄的践踏,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亟待着我们去拯救;回首战斗过的齐鲁大地,在沂山蒙水、沭河两岸,在滨海军区,部队在此战斗生活了 7 个春秋,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难忘的鱼水深情。既是感情深厚,又怎忍匆匆辞别呢?


诗歌尾联由情入景,写部队离开时,指战员们紧紧握住山东父老乡亲送别的双手,请各位乡亲多保重,等到我们缚住国民党反动派这条“苍龙”、全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再来看望大家。全诗充满了激情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渡 海


月冷霜重夜朦胧,跨海远征出奇兵;

百舟迎波劈绿水,千帆腾浪斗金风;

遥念三省铁蹄苦,回顾齐鲁鱼水情;

临去留言慰父老,且待倒海缚苍龙。





书 | 写 | 作 | 者

李 彬


图片









黄镇诗词一首


黄镇1909-1989),安徽桐城(今枞阳)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桐城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 年参加江西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宣传干事、科长、部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民运部长 ,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区党委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1946 年国共和平谈判期间,任军调部执行小组中共驻新乡首席谈判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对外文委主任。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9 年 12 月 10 日病逝于北京。


【题解】《怀亡弟》诗,是 1943 年黄镇闻胞弟黄彬牺牲而作。黄彬(1913-1942),原名桂元,又名静寰,幼年在家乡读书。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分回桐城工作,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任桐东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1941 年调任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1942 年 5 月,在赴皖南执行任务后,深夜渡江回无为,在江面上遇日军炮艇,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血洒万里长江。


诗中:“东去西来隔一宵”,意指弟弟西来延安抗大学习, 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叙兄弟情意,可组织上又把自己调离延安, 东进抗日,时间上总是阴差阳错。“十年一面恨未酬”,兄弟俩十年未见上一面,许多大事,未能筹划,许多事情意犹未尽, 只能在惆怅中分别。“天南地北同为国”,兄弟二人虽一南一北, 革命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爱国救国而参加抗日战争。“壮志冲天映东流”,胞弟壮志凌云,气冲霄汉,如长江东流之水浩浩荡荡。这句是对胞弟为革命而牺牲的褒奖。全诗言简意浓, 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把对痛失胞弟的骨肉深情和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志豪情融合在一起,格调高昂,似澎湃的浪潮充满奋进的力量。






怀亡弟


东去西来隔一宵,

十年一面恨未酬;

天南地北同为国,

壮志冲天映东流。





书 | 写 | 作 | 者

胡 鹏


图片









张恺帆诗词四首


张恺帆 (1908—1991), 安徽无为人。1921 年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励志小学读书。1926 年夏,考入芜湖民生中学。北伐战争开始以后,投身革命斗争,在李克农的率领下,奔走呼号于江城街头,宣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无为,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领导六洲暴动失败后,到上海找党中央,并被留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 10 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直到 1937 年 8 月获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皖北区委秘书长、淮南矿委书记、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 年后,任安徽省委革委会副主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等职。1991 年 10 月在合肥病逝。



图片


【题解】1931 年 1 月 7 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以“共产分子”、“宣传赤化”等罪名将柔石、殷夫、胡也频等 5 位青年作家逮捕。2 月 7 日,将他们同另外 19 位共产党员一起,在上海龙华监狱秘密枪杀。作者在写作这首诗时,离柔石等烈士被害,已经过去两三年时间了,春天又一次降临人间。本来,诗人在狱中是与外界是隔绝的,只能靠“计数”和气温的变化来推算时节的变换。现在,天气又转暖了,诗人知道,这是春天到了,外面的桃花盛开了。诗人不由得想起两三年前的春天左联 5 烈士在龙华被害的事,由桃花的绽放想到死去烈士的鲜血,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说道,在龙华牺牲的 5 烈士是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风亮节将千古长存,令人崇仰。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依然会天长地久,永不销磨。诗的第三、四句,转到监室外面的桃花,借物抒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诗经》开始,桃花就是春天、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张恺帆写的是墙外墙内、桃花鲜血两种事物之间的鲜明对比。墙之外,满园桃花充满着春天的生命的气息;墙之内,则是殷红的的热血。生与死、桃花与鲜血,这两种本不该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联系到一起来了,并且“一般鲜艳一般红”,这种联想也使整个诗作达到崇高的境界:烈士的鲜血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流的,是壮士魂、英雄血;烈士的鲜血将换来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将和桃花一般绚烂、一般美好






龙华悼念死难烈士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书 | 写 | 作 | 者

欧新中


图片









图片


【题解】这首诗是张恺帆在上海狱中,回忆与刘静波的交往而作。在这首诗中,张恺帆回顾了与刘静波在无为共同战斗,到依依惜别,再到在上海重逢的情景。诗作写于 1934 年刘静波被捕前。


在诗中,诗人想到自己的生活,感到自己像一叶浮萍,湖海漂泊,而岁月也像流水一样匆匆流逝着。自己当年在无为与刘静波,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六洲暴动失败后,两人曾在无为濡水河边依依惜别,没想到几年后又在上海奇迹般地相逢了,这是何等的欣慰!这时候,革命的烈火正在各革命根据地猛烈燃烧,烽烟遍地,斗争方遒。而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我们人生地疏,知音稀少,而又危机四伏。多少日子,我们聚在一起,浊酒盈樽,共话世事人生, 发出多少感慨。可正当我们酬唱正酣时,由于叛徒的出卖,我遭到敌人的逮捕,投入高墙大狱。现在,我在敌人的监狱里, 生死未卜,时刻有生命之虞。想起昔日的挚友,多少往事在心中回旋、翻腾。张恺帆写下这首诗,既是对过去岁月和友情的回顾,也是对老朋友的“寄别”。






寄别刘静波同志


只身南北一飘萍,湖海沉浮不计春。

濡水楼头曾惜别,春申江上喜逢君。

烽烟漫地知音少,浊酒盈樽共味深。

酬唱方酣风雨骤,铁栏深锁断肠人。





书 | 写 | 作 | 者

郭 峰


图片










图片


【题解】诗中写道,苏皖边区政府刚刚成立不久,敌人大举进攻, 广大将士们又要向山东阴平进发了;诗人回首南天,不胜依依。我军广大将士八年抗战,百战河山,浴血奋斗的情景犹在;而十年来,淮海人民生活在动乱灾难之中,啼痕犹新,诗人的心情是难以平静的。孤城日暮,寒笳声咽,而寒风之中,又传来战马的阵阵嘶鸣。举目四望,场景是悲壮的,广大将士的心情也是悲愤、激荡,不可抑制的。这两句诗场景鲜明,感情强烈, 外在景物和人的内在情感形成强烈的对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将士的心情。在诗的最后,诗人想到,眼前虽然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还貌似巨大,但是胜利从来都是属于正义之师,属于“哀兵”的。因为这“哀兵”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汇聚了人民的力量。整首诗表现出了不畏艰难挫折、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北撤途中


千军万马走阴平,回首南天不胜情。

百战河山余浴血,十年淮海有啼痕。

孤城日暮寒笳急,北地风高战马鸣。

休道独夫凶焰盛,从来胜利属哀兵。






书 | 写 | 作 | 者

谢道佑

图片








图片


【题解】这首词写在淮海战役结束,渡江战役即将开始之前。诗中写道,在淮海平原上的伟大决战之后,国民党政权已经如覆巢危卵,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到底是战是降呢?国民党内乱作一团,仿佛龟争鳖吵。危局之下,蒋介石被迫下野,让李宗仁代行总统,来同共产党进行谈判,仿佛毒蛇突然化成美女,委屈求饶,蛊惑人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斗争和血的教训,我们已经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人民不再会上当受骗了, 一定会鼓其余勇,打过长江去,推翻蒋家王朝,一扫妖氛,迎来一个清明的世界。


这首词像一幅杰出的历史画卷,咫幅千里,以短短 50 字的笔触,把淮海战役后、渡江战役前的国内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诡谲的形势,尽纳其中。全诗庄谐并举,风格明朗轻快,表达了诗人展望革命胜利时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 . 淮海战役告捷


淮海平原之战,蒋家风雨飘摇。主降主战主南逃,一片龟争鳖吵。堪笑蒋冠李戴,化装美女求饶。分明又在耍花招,誓把妖氛净扫。






书 | 写 | 作 | 者

黄朝江


图片









钱正英诗词一首


钱正英1923—),女,浙江嘉兴人, 1923 年 7 月出生于上海, 1939 年至 1942 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参加上海地下党,任大同大学群众团体党团成员、工学院党支部书记。1942 年至 1945 年,历任淮北区党委机关文化教员,淮北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教员、训导员、教导员、党支部书记,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1945 年至 1948 年, 任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长,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前方工程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水利电力部、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中共第十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题解】这首诗是钱正英参加 1944 年中共泗五灵凤县委组织实施的淮北大堤修复工作中创作的。诗的大意是:夕阳照耀着远山和近处的长淮大堤,脚下的洪水已经退去,一片片云彩从天边飘来;我怀着报国之志,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坦然面对着对岸的日本侵略者,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前四句的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又由近至远,远近结合, 视角如同镜头转换,想形象自然。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报国之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作者对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投身于抢修淮河北岸大堤,造福百姓的伟大事业而感到非常的自豪。其中“足下黄水去,天边白云来” 一句,表面上是对景色的描写,实则将战胜自然的洪魔与战胜人间的恶魔(日寇)暗联在一起,寓意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即将到来。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坚信一定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烽火抢修淮堤


夕照映远山,大堤临长淮。

足下黄水去,天边白云来。

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

笑指对岸敌,中华屹然在。





书 | 写 | 作 | 者

张 蕾


图片










田间诗词两首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 安徽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1933 年到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读书,1934 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刊物《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 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了他的《未明集》。1936 年出版《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诗集。1937 年春去日本,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回国。当年秋,去武汉, 写成《给战斗者》,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决心,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1938 年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 月 7 日),创作了《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年底,到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期间,创作了许多短小精悍、富有战斗力的街头诗,闻一多推许他为“时代的鼓手”。在这之后,出版了二十余部长短诗集及散文、小说。


图片


【题解】这首诗创作于 1938 年夏天。《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是田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诗中, 诗人以“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为题,做了一个假设: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敌人用刀杀死我们,然后再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这是奴隶!”在整个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的危急时刻,要不要打仗,要不要反抗, 它的道理和结果就是这么明白、简单。如果不愿被杀死,不愿被当作奴隶,那就要拿起武器,起来反抗,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把敌人打败,赶出中国。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





书 | 写 | 作 | 者

张胜奇


图片









图片


【题解】首诗创作于抗战初期,是田间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具有街头诗精悍的特质,同时又有一种内在的、舒缓的节奏感。我们读着这首诗时,会感到整个诗篇仿佛由三个句子,通过拆散排列而成,甚至不需要标点符号,因而具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和节奏感。同时,在强烈的节奏感之上,又有一种浓厚的抒情色彩。并且,诗人所使用“亚细亚”、“自由”、“暴风雨”、“海燕”等事物和意象,都是“大”字眼,从而使诗作具有开阔的视野、从容的节奏、磅礴的气势,更具有感染、激动、征服人心的巨大力量。





自由,向我们来了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争呵 !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骸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书 | 写 | 作 | 者

王 盛


图片









郭化若诗词一首


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人, 1924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 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9 年春回国,加入红军。先后任红四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参谋处处长、代参谋长。曾任毛泽东军事秘书,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 年,郭化若著《新编今译孙子兵法》出版,毛泽东称“古有《孙子》,今有郭子。”1995 年 11 月在北京病逝。


【题解】这是郭化若在渡江作战期间,和宋时轮一起率第三野战军第 9 兵团前方指挥所移驻南陵城时,和诗友以“和谈”为题唱和的七绝,写作时间在 1949 年 4 月 22 日稍后的一天夜晚。诗的大意是 : 应南京国民政府的请求,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和平的渴望,国共双方及时北平故宫举行和平谈判。但蒋介石的独裁政权没有消灭,必然给谈判留下祸端。果不出所料,谈判破裂, 传来战斗渡江的好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势如破竹,决胜千里。






渡 江


故宫和谈及时开,

祸首未除蕴祸胎。

一夜好风传消息,

雄师百万渡江来。






书 | 写 | 作 | 者

殷海书


图片









孙宗榕诗词一首


孙宗溶  (1916-2004),安徽太平(今黄山区)人,生于芜湖。1937 年毕业于宣城高级师范学校。1938 年 3 月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军部,随即由中共中央东南局派到中共皖南特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芜湖市委副书记,安徽省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淮南煤专党委书记、校长,合肥矿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石油化工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安徽日报社党委书记, 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04 年 11 月在合肥病逝。


【题解】诗的大意是:新四军江南部队渡过长江,北撤到淮阴。几人骑马来到淮安城,拜望故友朱传德。京杭大运河两岸景色宜人,生机勃勃,新修的平坦的道路直通淮安城,远远地就看见了淮安的古城墙,天高云淡,心生快意。秦家花园的景色诱人, 平添了几分清丽和兴致。湖心寺环境优美,松竹苍翠,鸟语花香,诗情画意,蔚为壮观,惹得大家久久不愿离开。僧人不得不敲响送客的晚钟。回想起,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生死浮沉, 感慨万千。战友们,才刚刚见面,为了革命事业,又不得不忍痛辞别。该诗反映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更表现了战争年代兄弟般的战友情谊。






北撤淮阴访朱传德


三军北撤大江时,策马长淮访故知。

风物运河新道路,云天高阁旧城池。

小园秋色添清兴,古寺钟声到客迟。

烽火八年相忆苦,初逢又复折柳枝。






书 | 写 | 作 | 者

陈敏权


图片









桂林栖诗词一首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人。7 岁入私塾读书。1926 年秋,考入县立八角亭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不少革命书刊, 并参与了打倒劣绅的斗争。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参与黄梅秋收起义,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 参与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历任新四军七师独立营政委、中共巢无庐中心县委书记、皖中地委副书记、皖西工委书记和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分管安徽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工作,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和常务书记等职务。他是安徽推行农村责任田的重要决策者、执行者之一,支持、推动了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和发展。1965 年至1971 年,任唐山铁道学院副院长。1971 年 8 月病逝。


【题解此诗写于 1945 年 11 月的一次新四军皖西大队夜袭青草塥战斗之后。诗的大意是: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村庄、集镇,把我们游击队赶进了山里,为了求得生存,我们于夜间拿下青草塥,佯攻源潭铺,解决了给养问题。敌人到山里搜剿,挡住了游击队“回家”的路。为了调动敌人,我们再打源潭铺。敌人听到枪声, 乖乖地撤出大山,像猴子一样被游击队玩得团团转。而游击队又乘势悄悄地撤到山里,重新建立根据地,逐日扩大地盘。






夜袭青草塥


敌驻官庄我出山,夜围青草袭源潭。

枪声牵得猴儿出,我又回山扩地盘。





书 | 写 | 作 | 者

史培刚


图片









刘瑞龙诗词两首


刘瑞龙  (1910-1988), 江苏南通人。1927 年 9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长征。1936 年参加西路军,失败后被俘,后经中共组织营救,于 1937 年到延安。抗战初期,为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1939 年 9 月,随刘少奇到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工作。1940 年任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创建皖东北根据地。1941 年任苏皖边区行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华中北线后勤司令部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1949 年 2 月,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支援渡江战役、解放上海。6 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1953 年,任国家农业部常务副部长。1988 年 5 月于广州病逝。




图片


【题解】此诗是作者为庆祝淮海战役胜利而作。诗的大意是:地处淮北徐、宿、萧、永地区现在正进行着伟大的淮海战役,这里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关系到兴衰存亡的重要地方。蒋介石在这片广袤的古战场上陈兵 80 万,以为雄威仍在,企图与人民军队一决雌雄。时至今日,主客攻守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威势大涨。在淮海大地, 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团结一心,对国民党军队,或长时间围困, 或短时间猛攻,,气势正盛。重围之中的敌人饥寒交迫,而我军正以逸待劳,斗争昂扬。四天的总攻势如破竹、如同捣蒜, 全歼了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这一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一举解放了江北。大战之后,我军又要整装待发,南渡长江,踏上解放全国的新征程。全诗激情洋溢,体现了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庆淮海战役全胜


徐宿萧永大战场,自古兵家决兴亡。

蒋贼陈兵八十万,妄图顽抗逞强梁。

主客攻守时已变,解放军威势大张。

百万军民齐协力,长围猛击力如钢。

贼军饥寒交迫日,我逸以暇气昂扬。

四晚总攻同捣蒜,贼军穷蹙终败亡。

一战全胜定江北,整装待发渡长江。






书 | 写 | 作 | 者

李道春


图片









图片


题解】此诗是作者为庆祝渡江战役胜利而做。诗的大意是:帆樯意林、战船穿梭、百万渡江将士屹立船头,何其壮观!我渡江战船直指江南,强渡长江,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的声威上薄云天,直冲牛斗。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参与者、指挥者,为渡江战役的后勤供给夙兴夜寐,全力操持的刘瑞龙,亲眼看到我军渡江的壮观场面,真是欣慨交集,难以抑制澎湃的心潮。一个“欣”字,把诗人的心情完美地表达出来了。诗人又想到,长江南岸的战友们,为了迎接渡江大军的到来,也是辛苦操劳,早把迎接大军的一切工作早早准备好了。打倒国名党反动派,推翻蒋家王朝,这种强烈的复仇怒火, 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经过前几句的铺垫,在最后一句戛然而止, 也是曲终奏雅:看!指顾谈笑之间,石头城上已经举起降幡来了。






大军渡江


帆墙如林复如梭,百万英杰上船头,

直向江南驶将去,解放义声薄斗牛。

空前壮举欣此日,南中兄弟早张罗,

复仇怒火谁能遏,指顾降幡出石头。






书 | 写 | 作 | 者

金友华

图片










毛泽东诗词一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题解】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完全崩溃。接着,解放军又以破竹之势,解放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神州大地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
间正道是沧桑。





书 | 写 | 作 | 者

王 锰

图片